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:會獨立思考、創意高、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!(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



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

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:會獨立思考、創意高、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!(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





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:會獨立思考、創意高、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!(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為了能讓孩子健康成長~ 媽媽們一定要在準備生小孩前

做好吸收大量知識的準備!!!XD

畢竟工作也還要顧,不大可能一天到晚都在跑診所醫院~

所以一本好書以應不時之需是非常重要的~

像這次看到的這本

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:會獨立思考、創意高、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!(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

就相當受用噢!! 如果文內的情況也是你會碰到的~

超推薦自己留一本! 未來有朋友要生小孩也

還可以拿給他們參考呢((灑花~



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:會獨立思考、創意高、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!(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2015-2016台灣汽車旅館年鑑







台灣旅宿療癒秘境 真的很想住一晚50+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優惠時間:2017/11/2 ~ 2017/12/31

      荷蘭爸爸+法國媽媽合購75折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原價:700元

      超值組合價:

      75
      特價 525










      《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:會獨立思考、創意高、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!(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》



      《商業周刊》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荷蘭爸爸韋岱思

      在荷蘭土生土長,從小學到大學接受荷蘭式教育,

      卻因緣際會成了在台灣教書的阿兜仔女婿,

      還成了兩個孩子的爸爸!

      同時經歷荷蘭、台灣兩地教育體制的他

      最真實的教養告白!

      25則真實案例分享×65個荷蘭爸媽這樣想(做)觀點×教養觀念實踐SOP圖

      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實踐MEMO表】

      荷蘭的孩子為什麼最快樂?

      因為他們懂得獨立思考、充滿創意、行動力強!

      對荷蘭父母而言,教養的目的就是要把對大人完全依賴的小孩子,培養成社會獨立的成員,打開眼界,勇敢地面對社會中各項挑戰,創造自己的價值,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人生。

      【關於規矩的設立......】

      台灣父母:「寶貝~坐下來乖乖吃飯,好不好?」

      荷蘭爸爸真心話:「規矩是原則,不是孩子可以選擇做或不做的事。」

      →規矩是教養的基礎,從時間與空間的角度,協助小孩理解世界,也能幫助孩子為成長各

      階段作好準備。

      →荷蘭式規矩的三原則:「清楚」、「有道理」、「少而美」。

      台灣父母:「你再不乖我要叫警察伯伯來抓你哦!」

      荷蘭爸爸真心話:「孩子知道警察不會真的來,爸媽的恐嚇成了無效的教養方式。」

      →恐嚇被當成解決緊急情況的手段,致使「禁止性規矩」過多。

      →孩子無法搞清楚規矩背後的道理,高估小孩的認知能力。

      →低估孩子的認知能力,他知道爸媽的懲罰不會被執行。

      【關於獨立思考、創意的培養......】

      台灣父母:「小的應該聽大的,讓年紀大的哥哥姊姊做主。」

      荷蘭爸爸真心話:「兄弟姊妹是平等的,自己做的決定,自己負責。」

      →為何越來越多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?強調安全牌的人際環境,讓勇於表達意見的

      孩子被視為群體中的麻煩人物。

      →每個孩子有權發表自己的想法,每個人的想法都值得被重視。要求「聽話」的制度,無

      法鼓勵個人發展自己的想法。

      台灣父母:「政治議題很敏感,最好不要談。」

      荷蘭爸爸真心話:「與孩子討論政治、社會議題,可以養成深度思考。」

      →孩子應該建立主見,要參與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,在討論中清楚表達自己的看法,理解並接

      受別人的批評,進而從中截長補短。

      →透過小而美的兒童新聞,讓孩子從小習慣接觸社會議題。

      →與孩子討論政治,從不同面向挑戰他的觀點,養成深度思考及抓重點的能力。

      【關於行動力的培養......】

      台灣父母:「你不行出去探險,除非這次考試前三名。」

      荷蘭爸爸真心話:「你可以出去探險,但是我要確認你都準備好了。」

      →孩子透過探險累積而來的生活經驗,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部分。

      →荷蘭父母會在他們能控制的範圍之內慢慢擴大孩子探險的空間,採用「可以......,但是......」

      的框架來決定允許孩子去探險。

      →荷蘭父母會針對他們擔心的層面,公開地跟孩子討論,確定孩子知不知道碰到問題該怎麼處

      理,就算孩子不知道,也是個機會教育的好時機。

      還有其他精采議題探討:

      為什麼荷蘭人都很高?

      台灣父母為何要反對兒女的感情?

      荷式婆媳關係跟台灣有甚麼不同?

      為什麼台灣和荷蘭年輕人都不喜歡過年?

      荷蘭式的三代同堂:父母老了誰照顧?......

      本書特色

      1.)25個實際案例,最誠摯的教養省思:兼具台灣父母的習慣思維&荷蘭爸媽的教養態度與做法,最適合華人父母開闊教育眼界的參考書。

      2.)內容橫跨0歲~高中,包含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團體三大場域:揭密荷蘭優質人才的全

      方位能力養成之道。

      3.)集結作者在商業週刊最受歡迎的專欄文章,最犀利的文化觀察。

      4.)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實踐MEMO表】















        名人推薦

        莊琳君(《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》作者)

        彭菊仙(暢銷教養書作家)

        小熊媽/張美蘭(暢銷書作家)

        王文靜(商周集團執行長)

        教養大震撼推薦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• 鎳鐵隕石大衛星

       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  韋岱思(Thijs Velema

        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,台灣大學社會系博士,在荷蘭出生長大,唸大學時因為想多了解東亞來到台灣學習中文。

        2010年變成阿兜仔女婿,2014年升格成為荷蘭爸爸。

        很享受觀察兒女長大的過程,把兒女的學習進度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就。

        不過,過程中發現荷蘭與台灣育兒文化大大不同,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,也在思索台灣的教養方式。透過寫作紀錄女兒的成長故事並分享兩個文化之間的教養經驗。

        FB:荷蘭爸爸goo.gl/ZjbxjN

















      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:會獨立思考、創意高、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!(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  • 【推薦序】不設限的教養視野,是今日家長老師必備的精神糧草∕莊琳君

        【前言】教孩子勇於創造自己的價值,勇敢面對世界的挑戰

        ◎荷蘭親子與台灣親子關係大不同!

        ◎荷蘭父母的教養態度:把孩子從「小」養成「朋友」

        ◎荷蘭式教養的目標:教孩子獨立思考,創造自己的價值

        【導言】荷蘭爸爸在台灣育兒的啟發與省思

        ◎我在荷蘭的生活與求學生涯

        ◎從交換生成為家有二寶的台灣荷蘭爸爸

        ◎東西教育觀激盪的火花

        PART1 0~6歲幼兒期

        建立規矩,爸媽是孩子的裁判

        「清楚」、「有道理」、「少而美」的荷蘭式規矩教育

        實例1:咖啡廳裡不守規矩的小男孩

        ◎規矩是原則,不是選擇!

        --問孩子「好不好?」會讓必須遵守的規矩降級成可以自選的建議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麼想】家庭規矩是教養的基礎,能提供孩子一套可依循的框架與準則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「禁止性規矩」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

        --建立規矩三原則,遵守「簡單」、「有道理」、「少」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「鼓勵性規矩」協助孩子建立好行為、好習慣

        --誇獎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與學習,好習慣建立了,便不用再強調

        台灣恐嚇式教育的省思

        --恐嚇無法教會孩子何謂「好」的行為

        實例2:餐廳裡遇到一位爸爸用外國人來恐嚇小孩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沒講清楚規矩的「恐嚇教養法」,只是失敗的「禁止性規矩」

        --不跟孩子溝通規矩,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,產生挫折感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孩子哭鬧不休時,先將他帶離現場,等情緒穩定後再溝通

        --清楚的規矩與良好的溝通,比起空虛的威脅有用多了!

        台灣比較式教育的省思

        --教育的目的不是模仿他人,是內化正確的價值觀

        實例3:隔壁桌小朋友都自己乖乖吃飯,你怎麼都不乖?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找到正確的價值觀比找到模仿對象更重要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比較式教育讓父母錯失與孩子溝通的好機會

        ◎比較式教育會讓孩子覺得「人格」被否定,變得沒自信

        ◎比較式教育背後的用意其實是「鼓勵性規矩」

        荷蘭父母是孩子的裁判

        --孩子做錯事時,懲罰要有原則、有態度、有方法

        實例4:懲罰小孩吃肥皂的荷蘭媽媽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可以懲罰孩子,但必須有一套SOP

        --事先警告、違反規則馬上懲罰、不在公共場合懲罰孩子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親子溝通才是懲罰的重點,當下跟孩子說明被懲罰的理由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懲罰過後的親子溝通3原則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這4種情況下,動用懲罰是沒有意義的

        父母應該動用到體罰嗎?

        --一生只動用數次的大絕招

        實例5:捷運上的媽媽用「愛的拍拍」懲罰小孩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體罰是父母一生只用幾次的大絕招

        --重點在體罰前後的溝通,讓孩子了解他的錯誤嚴重到父母只能用絕招來懲罰

        ◎懲罰孩子時,家長最常犯的3個錯誤

        你不准當我家的裁判

        --荷蘭父母自有一套堅定的家庭教育原則

        實例6:外孫女的教育,就算親外婆也不能插嘴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「不當別人家的裁判」,尊重每個家庭對教養不同的看法與理念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接受這個社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存在,是自由與開明的基礎

        巧虎大神是所有孩子的共同裁判?

        實例7:教導孩子「生活自律」的巧虎大神

        ◎在台灣,巧虎大神是每個家庭的終極偶像!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故事書不是教養孩子的工具,而是讓他享受閱讀的樂趣

        裁判該何時出手?

        --讓孩子「學到教訓」的放手藝術

        實例8:讓孩子在零度穿T恤體驗寒風刺骨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適當讓孩子體驗錯誤選擇的後果,從經驗中學習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從「比利時背心」事件,看荷蘭父母管教拿捏的2大重點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放手讓孩子嘗試錯誤時,應注意的2個條件

        【專欄】孩子不是旅行的對手,而是「隊友」

        ◎在荷蘭,大人帶兩個小孩出門不是「一打二」,而是「一配二」

        ◎爸媽事前溝通好期待和要求,孩子的表現可以超乎預期

        PART2】小學~國中

        「家庭教育 」讓孩子實習如何當大人

        從洗碗打掃煮飯開始實習當大人

        實例9:台灣同學大學畢業了還不會煮飯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教出不依賴父母、能獨立面對生活挑戰的成人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讓孩子從做家事的過程中,實習當大人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透過各種家事,讓孩子逐步掌握「當家」與「持家」的本領

        教育小孩養成正確的金錢價值觀

        實例10:孩子高中畢業環遊世界,父母不出任何一毛錢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樣做】孩子的第一堂理財課:學習規劃零用錢

        --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「想要」的東西都得買,必須做出取捨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自己想花的錢自己賺:透過打工了解賺錢不容易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進階版的理財學習:讓孩子自己規劃旅遊

        --了解金錢「真正」的意義,明白為達目標必須放棄一些其他事

        漸進式的放手教育

        --培養孩子的獨立與主動性

        實例11:國中生想跟朋友去跨年,父母該允許嗎?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家有追求自由的青少年, 父母原則上會允許孩子去探險

        --讓孩子放膽去試,父母從旁輔導,確認孩子是否做好準備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培養孩子獨立的祕訣:放手不放任,讓他在父母可掌控的範圍探險

        人際關係(一):兄弟姊妹之間的平等關係

        --「聽話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嗎?

        實例12:為什麼荷蘭人不鼓勵妹妹聽姊姊的話?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兄弟姊妹的關係是水平的,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

        ◎為何越來越多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?

        --強調安全牌的人際環境,讓勇於表達意見的孩子被視為群體中的麻煩人物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每個孩子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想法,每個人的想法都值得被重視

        --要求「聽話」的制度,無法鼓勵個人發展自己的想法

        人際關係(二):怎麼解決大人世界無所不在的衝突?

        實例13:台灣人和荷蘭人,解決衝突的方法大不同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衝突是日常生活中必然發生的事,重點在於處理衝突的方式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處理衝突的SOP,是孩子成為大人的必修課程

        --冷靜→表達→回應→道歉,學習處理衝突的正面應對方式

        ◎荷蘭父母處理爭吵的SOP,對孩子成年後生活的3大關鍵影響

        人際關係(三):做大人做的事

        --性教育的重要性

        實例14:國二的生物課程,老師用香蕉示範怎麼用保險套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想】不教孩子性教育、保護自己的方法,無法真正解決孩子將面對的問題

        ◎荷蘭性教育的內容:認識自己的身體、捍衛身體的自主權

        【荷蘭父母這樣做】家庭教育中,父母對於孩子的性發展應保持開明態度,必要時回應孩子的問題&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推薦序

      不設限的教養視野,是今日家長老師必備的精神糧草

      文∕《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》作者莊琳君

      收到出版社傳來的這本《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》新書文稿,讓我在週末夜裡不知不覺地讀了一整夜。有別於其他零星浮泛的各國教養經驗談,作者韋岱思本身的社會學研究背景,讓本書的論述更顯客觀且脈絡清楚,從幼兒園時期談到成人,從巧虎到性教育,都提出他獨到且完整的觀察面向,值得一讀。

      在德國幼兒園工作至今已步入第四年,有時我會回想起,初入德國幼教現場的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打破原有的教養框架,練習沉澱自己再靜下來思考,更明白了教育是一條漫漫長路,放寬心態去理解不同思維,絕對是基本功。特別是雙語幼兒園的孩子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家庭環境,再加上孩子年紀和個別性情的差異,就像是種類繁多複雜的排列組合,家長或老師若只一昧想求得教養的必勝公式,便易流於追求育兒技巧卻缺乏思考。

      書中對荷蘭父母的描寫,和我這些年來所接觸的的德國家長,雖在教養態度上不盡相同,書中所描述的像是打手心,吃肥皂等體罰,在德國不僅被認為是過時的教養方式,法律上也明文禁止家長體罰,不過在希望孩子能夠自理獨立這一點,德國跟荷蘭家長思想上卻幾乎完全同步,「乖乖聽話」在他們眼中不會是一個值得表揚的優點。他們很少耳提面命的叮嚀孩子應該怎麼做,或是什麼不該做,在安全大原則下,他們相信孩子會從「經驗法則」裡學到如何做正確的判斷,進而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人。

      為了要達到獨立這個終極目標,就得一路從幼兒開始,在不同時期給予他們與能力相符的機會練習,因為孩子無法在十八歲成年當天一夕長大。

      幼兒園裡有個德國同事叫米拉,她同時也是園所裡最資深的老師,50出頭的她有一個剛滿18歲的女兒叫喬伊絲。

      在午休空檔時間,她常常跟我們其他人聊到這個唯一的寶貝女兒,時而開心,時而擔憂,跟這世上的爸媽會經歷的情緒波折並無不同。我記得在喬伊絲16歲那年,她半夜趁著米拉熟睡時,偷偷拿了車鑰匙就開車跟朋友出去玩,隔天一早米拉發現車停的位置怎麼跟她之前停的位置有點不一樣,仔細檢查後發現車子後面也被撞凹了一角,
      前言

      教孩子勇於思考自己的價值,勇敢面對世界挑戰

      「勇敢地打開眼界,面對世界的挑戰,用自己的方式創造自己的價值。」

     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,這句話反映了荷蘭社會的精神,這樣的價值帶領荷蘭人以開放的態度面對社會各種議題,透過冷靜思考能力的培養,創造出獨一無二解決問題的方式。

      這種精神,不斷出現於荷蘭歷史中大大小小的重要時刻,譬如十六世紀時,荷蘭人為了擴大商業資產,創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家上市公司,也就是名聞遐邇的「東印度公司」;而為了開墾更多農地以解決糧食危機,荷蘭人發展出現代的填土造陸技術,先將沿海溼地圈出一個範圍,然後將水抽乾,人為製造可供耕種的土地。

      荷蘭是個低地國,隨時面臨跟海的戰爭,荷蘭公司因而累積許多開墾創造新土地的經驗,荷蘭的工程公司利用這種新造陸技術來開發全球開墾計畫,二○○五年卡崔娜颶風肆虐美國,美國紐奧良市政府就雇用了荷蘭專家,運用此工法來加強保護該地區的水壩。

      荷蘭其他公司也運用這種突破困境的精神,建立出許多前所未見的商業模式。譬如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為了克服國內市場規模小的問題,發展出現代航空業普遍用的軸輻式系統(hub-and-spoke system),把一個地區,如東亞、歐洲等的乘客集中在一個地點,先以大航班將他們運輸到另一個地區的核心點,再用小型的飛機運輸到各個乘客的目的地;荷蘭的飛利浦公司從一九七○年代開始研發卡式錄音帶的技術,一九八○年代跟Sony合作發明CD,現在看來已經過時的技術,當年可是獨領風騷。

      荷蘭的創新精神不僅展現在商業界,荷蘭的運動界也充分展現創新能力,例如阿賈克斯足球俱樂部與荷蘭國家隊在一九七○年代為了提升整體足球競爭力,而發明了所謂的「全攻全守」足球戰術,啟發了現代巴塞隆納與西班牙國家隊的tiki-taka戰術;荷蘭職業溜冰界發明了稱做clap skate的新溜冰鞋,帶動了一九九○年代溜冰界的改革,





      「清楚」、「有道理」與「少而美」的荷蘭式規矩教育

      台灣父母:「坐下來乖乖吃飯,好不好?」

      VS

      荷蘭爸爸的真心話:「規矩是原則,不是孩子可以選擇做或不做的事。」

      實例:咖啡廳的小男孩不聽話

      我喜歡台北的原因之一,便是台北咖啡廳的文化,從大馬路上的連鎖咖啡店到小巷子裡的特色咖啡館,台北各個角落都是喝咖啡的地方,有時候覺得台北人要麼不是咖啡廳的老闆,就是想要當咖啡廳的老闆。

      在咖啡廳可以遇到各種各樣的人,有一天在咖啡廳工作,我座位後面傳來這段台灣人應該都不陌生的對話。

      「吃飯前先洗手,好不好?」

      「不要!」

      我回頭看狀況,看到一位大約4、5歲的小男生與他爸媽以及祖父母在吃飯聊天,四個大人很努力地想要「勸」小男孩遵守吃飯的規矩,立意良善,但是問題來了——他們管教的方法非常無效。

      我繼續敲打鍵盤,聽到媽媽溫柔地再次問兒子:「先吃一口,好不好?」

      「不要!」

      聽到小孩子第二次拒絕父母的要求,我心想,這場家庭倫理大戲的高潮應該快要開始了,果然,這次換爸爸客氣地問:「坐下來吃飯,好不好?」

      小男孩又回答:「不要!」

      現在孩子不只用語言拒絕爸媽,還站起來走幾步到另外一張桌子的前面,開始他們家的「馬拉松追逐戰」,大人輪番上陣追孩子,好不容易追到,硬生生地把幾口飯塞到兒子的嘴巴裡,兒子又跑掉了,你追我跑的遊戲再次開始。

      回想一下,整個聚餐過程中,小男孩從頭到尾都沒有遵守父母設立的基本規矩。

      ◎規矩是原則,不是選擇!

      ——問孩子「好不好?」會讓必須遵守的規矩降級成可以自選的建議

      看了這個畫面,我心裡忍不住冒出一個疑惑「這樣追著小孩吃飯不是很累嗎?為什麼這對父母沒有辦法讓兒子遵守生活的基本規矩呢?」

      這個問題好像是許多台灣父母的困惑,書店賣的育兒書都掛保證,只要讀者認真看完這本書,一定可以教養出一個乖孩子。

      或許育兒寶典是有一些獨門的祕訣,但是在我看來,這對父母的管教之所以無效,是因為他們跟孩子溝通規矩的時候,把自己的規矩包裝成問句,把「吃飯前洗手」的祈使句,說成「吃飯前先洗手,好不好?」的問句。

      加了這一句「好不好」,意思就是讓孩子選擇「好」或「不好」,讓孩子自己判斷要不要遵守父母的規矩。這時候必須遵守的規矩便降級成可以自選的建議,這種規矩,有跟沒有都一樣。

      【荷蘭父母這麼想】規矩是教養的基礎,能幫助孩子為成長各階段做好準備——規矩可幫助孩子制度化對生活的空間感及時間感,給予他安全感

      很多荷蘭父母認為,規矩是教育的基礎,是給孩子安全感的工具,規矩不只確保孩子的安全(比方說不能玩刀子、不可以跟陌生人走),父母也透過各種規矩,安排孩子的時間與生活空間。

      安排空間的規矩像是透過「在床上不能玩玩具」這個要求,幫助孩子區分「睡覺」與「玩耍」的空間,讓孩子了解「床」這個空間專門用在睡覺休息,而「客廳」或是「遊戲間」才可以玩玩具。而時間安排的規矩像是「吃飯前要洗手」與「睡覺前要刷牙」,向孩子預示接下來的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,讓小孩對一天的行程有心理準備。

      荷蘭父母認為規矩是教養的基礎,是因為規矩可以幫助孩子制度化他對於生活的空間感及時間感,給孩子一個認識他生活圈的框架。

      其次,父母設立規矩不只幫小孩建立空間與時間秩序,也幫孩子就未來家庭外的生活做好準備,無論上托兒所或學校,這些場合充滿各種為了確保秩序的規矩(譬如上課不准聊天、過馬路要排路隊……等);孩子開始社交生活後,也得學會怎麼跟其他小朋友相處(譬如跟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時不能打架、跟同學玩遊戲不能作弊……)。

      雖然隨著孩子的成長,規矩也會改變,但在規矩下生活是人類社會的必然,若是學齡前的小孩可以在家中先學到這一課,也比較容易適應家庭外的生活。

      規矩是教育的基礎,但是荷蘭父母通常會區分兩種規矩:「禁止性規矩」與「鼓勵性規矩」。

      【荷蘭父母這麼想】「禁止性規矩」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

      ——規矩要有配套措施,遵守「簡單」、「有道理」、「少」的三原則

      「禁止性規矩」的目的是禁止小孩做某一件事,主要目的在於確保孩子的安全。譬如我們家的廚房放了垃圾桶及回收桶,也常在廚房開火炒菜煮水。這些事物對一個2歲的小朋友來說很危險,為了保護女兒,我們決定設立「小孩不能進廚房」的規定。

      要寶貝女兒遵守這個「禁止性規矩」,我認為需要符合三個原則:

      原則1:規矩要簡單、清楚而具體,以便孩子理解規矩的內容

      像我們家「不能進廚房」的規矩若換成「不能摸垃圾桶」、「不能碰櫃子裡的清潔用品」以及「不能靠近瓦斯爐」這三個規定,可能會因為太複雜讓孩子無法理解也記不住,因此父母設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越簡單、越清楚、越具體越好。

      原則2:規矩背後需有清楚的理由,孩子才能了解為何該遵守規定

      比如,「不能進廚房」的規矩是「因為廚房很危險」,孩子進廚房容易受傷。每次女兒想要進廚房的時候,我們會不斷地告訴她為什麼爸媽不讓她進廚房,讓她理解爸媽設立這個規定不是為了欺負她或排擠她,而是為了保護她。一直重複講規矩背後的道理,女兒也漸漸地接受她不能進廚房這件事,也了解到廚房哪些東西是具有危險性的。

      跟孩子溝通規矩背後的道理有另一個好處,就是小孩一旦接受了大人的道理,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跟著提升;未來父母在設立新規矩的時候,孩子也會因為過去的經驗,相信新規矩也有它的道理,比較容易接受父母設立的規範。

      條件3:規矩要少,避免約束孩子的空間與行動

      要讓小孩動輒得咎,動不動就違反父母某一項規矩,會讓小孩覺得無論做甚麼都會違反規矩,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挫折感,使得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信心。

      【荷蘭父母這麼想】「鼓勵性規矩」協助孩子建立好行為、好習慣

      ——要誇獎的是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與學習,好習慣建立了,便不用再強調

      「鼓勵性規矩」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小孩表現「好」行為以及建立「好」的生活習慣。譬如我們家女兒喜歡看書,常常把所有的書都排在地上一本一本看,閱讀完也沒有物歸原處,因此我們便設立「睡覺前一定要收拾好小圖書館」的鼓勵性規矩。

      當然,「鼓勵性規矩」跟「禁止性規矩」一樣要符合三個原則:「清楚而具體」,孩子才能了解規矩的內容;要「有道理」以便讓孩子接受規矩;也要「少」讓孩子

      慢慢記住與習慣新規矩。但是,跟「禁止性規矩」最大的不同在於,家長必須不斷地用誇獎的方式鼓勵孩子遵守「鼓勵性規矩」。

      就拿「收圖書館」的規矩來說吧。每天晚上我們都不厭其煩地對女兒說要準備睡覺囉,該去收圖書館了。但有些書對2歲小孩來說還是滿重的,也不容易放回櫃子,因此我們便要求女兒把書撿起來給爸爸媽媽,父母幫忙把書放回去。當女兒看到我們大人的行為,也很堅持要跟爸爸媽媽一樣,要自己把書放回去。

      一開始設立這個規定的時候,我們其實不勉強女兒,看到她幫忙,便誇獎她,對她說:「謝謝你,看完了把書放回去是很好的習慣!」

      現在女兒已經習慣撿書,我們就不再誇獎她撿書的習慣,而是在看到她把書放回櫃子裡時誇獎她說:「哇!真的很棒,把書放好!謝謝!」

      等到女兒可以把書排得整整齊齊時,我們的誇獎就換成:「哇!好整齊喔!謝謝妳把書排的那麼好啊!」

      最後一步應該是我們不用提醒她,她也會主動要收圖書館,等到那一天我們應該會誇獎她說她很獨立,幫爸爸媽媽維持家裡的整齊。

      等到「收圖書館」成為女兒的習慣,我們就不誇獎她了,早就學會的好習慣繼續誇獎,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什麼了不得的成就,而不是她應該做的事。「鼓勵性規矩」是有目的性的,等到目的(建立好習慣)達成了,便可以不用再強調。

      「鼓勵性規矩」之所以需要透過誇獎的方式執行,是因為希望透過誇獎鼓勵孩子展現好行為,進而建立好習慣,因此,值得誇獎的不是最後的結果,而是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與學習,另外值得誇獎的不是孩子早就學會的行為,而是孩子新學會的行為以及進步的地方。

      在咖啡廳追餵小男孩的父母,如果也可以認識包含「清楚具體」、「有道理」與「少而美」三原則的荷蘭式規矩教育,這樣一來,肯定可以省下不少力氣,下次家庭聚餐時孩子也可以好好地陪家人吃一頓飯了。









  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  規格:平裝
      分級:普級
      開數:17*23
      頁數:240

  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      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    • 作者:韋岱思 Thijs Velema

        追蹤











      • 出版社:野人文化

    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    功能說明





      • 出版日:2017/11/1








      • ISBN:9789863842385




  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      • 館主推薦:★★★★☆








      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:會獨立思考、創意高、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!(隨書附【0~18歲3階段荷蘭式教育





      arrow
      arrow

        jacobx0o8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